桉树为什么被“妖魔化”?
- 字体大小:[小
- 中
- 大]
桉树作为一种速生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西)备受高度关注。然而,桉树在发展中又引发了许多的争议。桉树真的不好吗?以至于它被贴上了“桉害”一大标签。
桉树究竟对我国木材安全、改善生态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从科学视角看待桉树?记者进行了一线调研,并采访了权威专家。
战略视角:保障木材安全的“功臣”
“说桉树是‘抽水机’、‘吸肥器’,都是一些片面的看法。一个时期以来,桉树已经被‘妖魔化’。”国家林业局桉树开发研究中心主任谢耀坚指出,实际上,桉树是维护我国木材安全的“功臣”。发展桉树等人工林以解决木材供应问题,是针对我国木材资源短缺国情的唯一正确选择。
谢耀坚分析指出,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达50%,木材安全形势严峻。
“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木材需求量可达8亿立方米,木材供应的巨大缺口给木材安全敲响了警钟。”谢耀坚指出,在天然林禁伐和生态林保护的形势下,我国主要依靠发展杨树、桉树、松树等速生人工林生产木材。桉树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可大大减缓了天然林的砍伐压力。
桉树、杨树、松树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速生树种。“桉树的木材生产效率是杨树的1.78倍,是杉木的2.27倍,是落叶松的5.88倍。”广西林科院副院长项东云介绍,2014年4月起,我国东北国有林区相继停止了商业性采伐。今后我国还要将全部天然林保护起来,我国木材生产的重心将历史性地转移到速生丰产林快速发展的华南地区。桉树作为先锋性、速生性和多用途树种,其地位和作用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可替代。
生态视角:要避免桉树的“掠夺式经营”
既然桉树对木材安全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为何人们称它为“抽水机”,认为它有毒有害?
针对桉树生长的耗水问题,专家指出,桉树是速生树种,吸收水肥可能会比其他树种多一点,但并不对水资源构成危机。“实际上,桉树对水分的利用率是很高的。科学研究表明,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消耗水量,松树为1538升,相思树为1323升,黄檀是1483升,而桉树只要785升。”谢耀坚告诉记者,在我国桉树种植地区,年降水量均超过1200毫米。据世界各地经验,只要降水超过1000毫米,种植桉树就不会造成水分亏缺。
为调研桉树的生态作用,中国林学会组织了桉树科学发展问题专题调研。调研发现,桉树对增加森林面积、恢复生态起到重要作用。
“针对桉树的质疑,除了技术性问题,也有社会性问题。”项东云指出,桉树被“妖魔化”的背后,日益凸显了人工林经营和发展的弊端。为了更多更快地获得经济效益,很多地方都采取高密度种植,短周期轮伐。这样的种植方式,致使桉树种植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水质遭受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谢耀坚称,国内桉树的种植密度过大,一般每亩150棵以上。加上种植户不科学施肥,每棵树施肥多的达1公斤。其实施肥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科学施肥。
谢耀坚说,桉树产生的生态问题,是种植者耕作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所致,与桉树本身无关。无论哪种人工林,大面积、单一种植、短周期轮伐都是不科学的,都会造成土地肥力下降等情况的出现。对桉树人工林应避免“掠夺式经营”。
发展视角:促进桉树产业科学经营
目前,桉树已经成为我国南方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树种。我国桉树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种苗繁育、专用肥料、培育采伐、加工利用、林下种养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体系。桉树产业链年总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
专家指出,“桉树现象”折射出多方面问题,根本的还是发展模式问题。“桉害之争”也表明,未来促进桉树产业实现科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桉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非桉树本身之过,而是人的问题。只要合理规划、科学经营,完全可以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项东云说。
谢耀坚指出,更新观念是桉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发展中,要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到木材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转化,由封闭式经营向开放式经营转化,由传统的永续利用向森林可持续经营转化。不仅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也要把树木和森林看成整个社区的生态资源,把森林摆在一个开放的系统里进行管理,实现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方位利用。
中国林学会专家建议,桉树产业发展首先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调整发展布局,尽快编制桉树人工林科学种植土地利用规划,出台桉树人工林规范化种植法律法规,重点区划商品林区、水源地区、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利用方式。
谢耀坚指出,要完善技术标准,加大对桉树种植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科学指导,防止因不科学种植速生林造成土壤结构改变、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等问题。
专家建议,在桉树产业发展中,要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统一原则,防止和克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错误做法。在发展规模上,切忌盲目追求规模数量和集中连片,要坚持量地而行,适度规模经营;在规划布局上,要结合水土条件,充分考虑生态区位、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在栽培方式上,要注意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维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最终促进产业发展走上科学轨道。(内容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