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栽培与低改技术
- 字体大小:[小
- 中
- 大]
一、油茶栽培技术
1.造林地的选择: 土壤为山地红壤、黄红壤,微酸性;海拔高度,以 100~500米;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林地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坡度以25度以下为宜;坡位通常选择中坡和下坡。
2.整地: 整地方法有全垦整地 (坡度<15℃)、带状整地(坡度16~25℃)、块状整地(用于零星造林和“四旁”种植)。挖大坎,施放基肥
3.造林方法:(1) 苗木选择:采用 1-2年生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或实生苗。(2) 植苗造林季节:一般在 2-3月份雨季或雨季前夕的阴、雨天气。(2) 造林密度:可采用2.5×2.5米、2×2.5米和2×3米三种密度。(3) 植苗造林根据“三埋一提三踩”的原则,一定要做到栽紧踩实。
4.幼林抚育管理:(1) 中耕除草与施肥:造林的头三年每年春末夏初和秋季各中耕除草一次,后三年每年秋季中耕除草一次,三年垦复深挖一次,盛果期前主要施氮肥,适当施磷肥,每年春施速效肥,每株施尿素50~150克,冬施长效肥,每株施磷肥100~250克,并实行林粮间种,以种代管。盛果期主要施磷肥,适当施氮肥,每株施复合肥250克。三年垦复一次,深度20~25厘米,每年夏季浅锄一次,深度在10~15厘米。
(2) 幼树整形:造林后第三年,当树高70~80厘米时,趁早春季节,在树杆四周选留数个强壮主枝,剪去病虫枝,适当修剪脚枝,修剪后要及时除萌。
(3) 防治病虫害:必须贯彻“防重于治”,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搞好病虫测报工作,一旦发生病、虫害,及时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 低改主要技术措施
1.调整林相。首先将油茶林地内的非目的树种、杂草灌木清除掉,将老劣及历史病株挖除,改善地上部分环境条件。其次进行稀林补植、密林间伐。油茶林过密过稀都不能高产,过密枝叶交错、树冠彼此挤压,不能形成较好冠形,造成平面结果,过稀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即使株产较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偏低。调查结果表明,油茶郁闭度在0.6以下或0.8以上都为过稀或过密,郁闭度要求0.7~0.8。
2.整形修剪,改良树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据试验,在其它措施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整形修剪,油茶产量可提高20~30%。采取因树修剪、因枝作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强,大年轻剪、小年重剪的方法,在每年采果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剪除病虫枝、枯枝、重叠枝、寄生枝、细弱内膛枝、脚下枝、徒长枝和下垂枝等,造成清枝亮脚、通风透光、内外开花,立体结果的圆头形和自然开心形树冠。
3.深挖垦复,改善土壤条件。长期荒芜的林地土壤板结,通气保水性能差,一定要深挖。改造开始第一年环山(沿坡)循等高线带垦深挖一次,宽度100厘米,深度要求在20~25厘米之间,时间在采果后至翌年春梢萌动前。第二、三年夏季各浅锄一次,深度要求达10~15厘米,第四年再深挖一次,如此循环往复。不深挖只浅锄,效果不好,坡度较大的地方易造成水土流失。坡度250以上的林地开设竹节沟,给合带垦进行,竹节沟长度50厘米,深、宽与带垦保持一致(即在带垦处加设竹节沟),竹节沟距8米。也可沿水平方向,于行间挖宽50厘米、深40厘米的壕沟,沟长视地形而定,壕距视林地、行距而定,在每行或两行间内侧开挖,开壕后将上方杂草、枝叶和表土填入壕内。
4.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油茶有“抱子怀胎”的特性,一年到头花果不离枝头,必须补充肥源,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据广西植物所测定,每生长50公斤枝叶,需吸收氮0.45公斤,钾0.14公斤;每生产50公斤果,需吸收氮0.55公斤、磷0.43公斤、钾1.72公斤。我区林地多属红壤或砖红壤,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含量较低。因此,必须增施肥料,才能获得高产。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油茶生长结实情况,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大年以磷钾肥为主,小年增施氮肥或复合肥。秋冬季以有机肥为主,春夏季以速效肥为主。油茶不耐肥,特别是氮肥,过多会使营养生长旺盛,病虫害严重,结果量下降。
(1)施肥量:一般每亩施磷肥40~60公斤,钾肥10~20公斤,或施用复合肥、土杂肥300公斤。第一年在冬末春初施氮肥15公斤。(2)施肥时间:冬季或早春。(3)施肥方法:结合垦复在树冠外围坡上方或两边开环状沟或0.8~1米长的沟施入,沟宽30厘米,深20~25厘米,施肥后回土压实。
5.嫁接换种。油茶嫁接换冠是改造低产林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优良品种或无性系的穗条嫁接在低产或劣质的成林母树上,以取代原有树冠,从而获得高产优质。如临桂县凤凰林场1977年嫁接成林母树2200多株,1983年实测,单株产量最高达10.1公斤,平均5.5公斤,折成亩产果为410.7公斤,折油24.64公斤,比同龄实生林高3~4倍。岑溪县软枝油茶种子园,利用优良无性系对原实生林分(8年生)进行大树嫁接换冠,共嫁接220亩,效果显著。其中85年6月嫁接的9亩,88年平均亩产果32公斤,89年平均亩产果81公斤,90年平均亩产果152公斤,折油9。1公斤,91年平均亩产果300公斤,折油18公斤,嫁接后第七年亩产油30公斤以上,比同龄实生林高2-3倍。接穗应采自采穗圃或经过鉴定的优良无性系。采用断砧拉皮接,嫁接时间宜在5月至6月,嫁接部位以高1米,直径3厘米左右的主枝,副主枝为好。或采用改良插皮接,嫁接时间在6月上旬至中旬,此时各无性系当年新梢已木质化,油茶正处于生长旺盛阶段,树皮易剥离愈合能力强,嫁接成活率高。嫁接时以树干通直部位锯断,沿断面向木质部纵切一刀,深达木质部,选生长粗壮、叶芽饱满、无病虫害,已木质化当年生春梢作接穗,在芽背面斜削一刀,长度与砧木切面相符,约1.5~2厘米,在长削面的背面削一小斜面,把接穗的长斜面对准砧木切口的皮层插入,用塑料薄膜带包扎,再套袋遮荫。根据树体大小灵活掌握接穗数,一般接10~20个穗芽。原则上一个主枝接2~3个穗芽。接后注意及时去袋、解绑、整枝、除萌、防风折、防病虫。
6.立体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立体经营,就是以油茶为主体,把多效益和多种经营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也是在间种套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在油茶林地间种耐阴的经济作物、绿肥、牧草、中药材等,或与养殖相配套,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经营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是综合开发产区经济的有效措施。
7.防治病虫害。在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下,以营种技术措施为基础,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运用综合治理措施,在垦复、间种、施肥时,深埋病虫枝;结合整形修剪,去掉病虫枝,砍除历史病株;采用生物防治,菌类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等;人工防治,可进行人工捕杀,捡集病虫果集中烧毁,化学防治针对食叶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钻蛀性害虫采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且注意轮换用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8.引蜂授粉,提高座果率。据有关资料调查报道,许多林区土蜂的密度是很大的,每平方米面积上最少有5000多蜂孔,多者达8000~10000孔。只要条件适宜,完全能满足油茶授粉的需要。
9.适时采收加工。适时采收加工,对于增产增收关系密切。采收过早,则含油率不高,油质也不好。加工不及时或工艺落后,油的损失也是很大的,且油质下降。适宜的采收时间,应在该油茶品种(类型)成熟期的前3天至后7天。如霜降子宜在10月20日以后,寒露子应在10月5日以后采收。研究表明,油茶果实达到形态成熟后,还有一个很复杂的生理生化后熟过程。采回的果实,可堆放5~7天,但堆放不宜过厚,一般1~1.5米。经过一定后熟期,即可日晒脱粒,清除杂物,进仓待榨。榨油时间应在春节前后,最迟不超过雨水,以免因温湿度升高油脂转化为糖类及其它物质,或因含水量过多茶籽霉腐变质,降低油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