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文化论坛之八:论赏石文化对奇石价值的支撑作用
- 字体大小:[小
- 中
- 大]
摘要:尽管受到金钱、浮躁、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赏石文化对奇石价值还是起着支撑的作用。这种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的经济价值上,还体现在它多种多样的分类上以及它很多种的层次结构上;同时,更体现在它能够给人类带来美的价值、真的价值、善的价值即精神价值上。
关键词:赏石文化,奇石价值,奇石价值分类与层次结构,奇石经济价值与收藏价值,安静文化,慎独
在奇石买卖活动中,一些没什么赏石文化的石商、石农们不仅能够对奇石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他们的奇石生意也经营得很好。同样,一些赏石文化欠发达的地区,他们举办的石展不仅搞得有声有色,而且也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至此,有些人可能会说:赏石文化都是一些虚道道,它能有什么用?我们的奇石生意没有它不是也做得风生水起吗?在这些人眼里,赏石文化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以偏概全的。但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产生赏石文化无用的看法,或者说产生这种看法的背景有哪些?至于赏石文化,它肯定对奇石价值有着支撑作用。但问题是:什么是奇石价值?奇石价值只体现在奇石能够买卖多少钱上吗?如果不仅仅是,那么,它包含着哪些内容,或者说它有哪些分类、有着怎样的层次结构?赏石文化对奇石价值既然有支撑作用,那么,它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以下做简要介绍:
(一)赏石文化无用论产生的背景
上述看法,即赏石文化无用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宏观的国家、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的个人原因。笔者认为,由于金钱的腐蚀,一些本该美好的东西,都被染上了铜臭味,哪里还有什么标准、底线可言;在追求金钱、物质的环境中,人们的心安静不下来了、变得越来越浮躁了;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认同危机。如此,一些人认为,赏石文化与奇石价值就不搭边了。
一、金钱的左右。这些人产生的赏石文化无用论的看法,不禁让笔者想起了最近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重庆选美事件”。重庆国际小姐三甲出炉后,网友的评论多为“这个世界口味变了”、“丑的令人吐槽无力”。接着,海南环球小姐、山东比基尼小姐、福州环球小姐等三强更是连续挑战大众的审美底线。
对此现象,凤凰娱乐曾于7月19日连线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肖鹰直言此次的选美事件与当下的环境有直接关系,同时,肖鹰也剖析了大众的内心,“虽然文化环境主流是反审美,但个人的内心深层还是会追求美。其实大众还是有理想人性美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众真正认可的,无论女性美,还是男性美,必然是表现了外观的优雅健康和内心的聪慧美德”。对于多地选美主办方表示公众不懂选美标准,强调所选三甲的“专业才艺”,甚至指责公众“误将审丑作审美”时,肖鹰教授回应说:“这是选美主办方文过饰非的欺人之谈。公众不是选美专家,但选美专家的合法性不是挑战公众的审美底线,而是通过优胜评选,提升和完善公众的美的理想——‘美的原型’。就此而言,目前的中国式选美走的完全是相反的路线。”
肖鹰教授从大众内心、审美角度等对这些反常的选美现象进行了解读。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金钱。同样,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石展上,举办方多是根据参展者交纳赞助费数额的多少来安排金奖、银奖、铜奖的,这些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因此,一些人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些过激的看法:有没有赏石文化,这和能不能在石展上得到“金奖”、“大奖”没有直接关系,这和一块奇石值多少钱没有关系。
二、浮躁的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先生认为,“随着中国的快速转型,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显得越来越躁动不安。尽管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在改善,但没有多少人感到幸福。缺乏幸福感是导致社会不满,甚至抗议潮崛起的一个心理因素”。同样,在这样的追求功利化的氛围中,赏石者追求奇石的目的也不是奇石的美,而是通过它千奇百怪的形状、或者是图案、或者是石色来追求金钱,并且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如何来解决这样的浮躁问题呢?郑先生认为,“无论是社会的和谐还是社会成员的幸福,创造一种安静型文化最为关键。任何一种文明中,都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安静下来的安静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是如此。中国传统文明也如此,但进入近代之后,很快就失去了文化的安静因素”1。由此可见,缺乏赏石文化这种安静文化的熏陶,一些人产生这些片面看法是不足为怪的。
三、认同的危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的通讯工具、新的娱乐方式、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这些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将越来越明显。它们不仅使人的感性体验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异,而且还随之带来了人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曾发生在工业化之后,大工业化产生了人的异化。而信息时代所产生的人的孤独感一点也不比过去减少,甚至有加大的趋势。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看电视、在电脑互联网上搜索来建立与他人更广泛、更直接的联系,但毫无疑问,靠这种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联系都无不带有一种欺骗性、虚假性,人们得到的则是一大堆言语的、听觉的、视觉的现实幻影,而失去的则是作为感性与理性统一体的自我的真实体验。
因此,一些赏石者认为:在这样娱乐化的时代下,奇石有没有价值?价值多少?其决定权不是它本身有没有赏石文化了,这就象范冰冰,“她很美、很惊艳,但是她的‘出众’和‘保鲜’,靠的并不是内外兼修,而是周期性的负面信息、绯闻事件的媒体炒作”2。同样,看看那些价格卖得离谱的奇石,或者假手于组合,或者依靠高出镜率,或者得益于“枪手”的宣传、鼓动,朝夕之间,它们就成了“国宝级”了。因此,在如此畸形的赏石环境下,谁还会去在意赏石文化呢?谁还会去在意奇石价值的真正含义呢?
当然,就上述说法,笔者曾经留意过,这些没什么赏石文化的石商、石农们尽管生意做得好,又能够对奇石说得滔滔不绝,但是,半小时以后,他们就会重复刚才说过的话了。同样,那些赏石文化落后的地区,奇石经济发展也普遍缺乏后劲。
(二)奇石价值的分类与层次结构
要探讨奇石价值的真正含义,就要搞清楚它的定义、它的分类、它的层次结构。所谓的奇石价值,指的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奇石形式的客观属性对赏石者所发生的效应、作用以及赏石者对之的评价。因此,从广义上说奇石价值应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奇石形式的存在对赏石者的作用或意义;二是赏石者对奇石形式有用性的评价。至于奇石价值的分类,它则是多种多样的。而奇石价值的不同层次结构又取决于赏石者需求的不同层次结构。奇石价值的多种多样分类与不同层次结构,又受到赏石文化的影响。
一、奇石价值的分类。
奇石价值的形式千差万别、复杂多样:一、根据变化方向的不同,它可分为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二、根据作用主体类型的不同,它可分为个体性价值、集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奇石个体性价值是指奇石的形式对于个人所产生的价值;奇石集体性价值是指奇石的形式对于集体所产生的价值;奇石社会性价值是指奇石的形式对于社会所产生的价值。三、根据价值的层次不同,奇石价值可分为镇宅类价值、一般摆放类价值、欣赏类价值、自我展现类价值和研究类价值等五大类。四、根据作用社会领域的不同,奇石价值可分为经济类价值、政治类价值和文化类价值。五、根据作用于赏石者过程与效果的不同,奇石价值可分为愉悦感官价值、陶醉情感价值以及自由精神价值,其中,这三个价值的不断实现过程,就是赏石者赏石境界的不断递进过程。六、根据作用事物类型的不同,奇石价值可分为真假类价值、善恶类价值和美丑类价值等三种。奇石真假类价值是指奇石形式的天然与否对于赏石主体所产生的价值;奇石善恶类价值是指奇石形式对于赏石主体的引导所产生的价值;奇石美丑类价值是指奇石形式对于赏石主体所产生的美感与否的价值。七、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奇石价值可分为追溯性价值、现实性价值和期望性价值。奇石追溯性价值是指古石对于赏石主体的价值;奇石现实性价值是指奇石当下对于赏石主体的价值,即眼前性价值;奇石期望性价值是指奇石形式对于赏石主体所期望的价值,即长远性价值。八、根据表现方式的不同,奇石价值可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九、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奇石价值可分为物质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等等。
二、奇石价值的层次结构
在一般情况下,价值的层次结构取决于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而使用价值则源于各种不同的需要。赏石者买卖奇石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因此,奇石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赏石者需要的层次结构。
赏石者需要的层次结构应该怎样来客观地划分呢?笔者认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动机理论”可以作为借鉴。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践表明,赏石者购买奇石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些欲望包括显摆、镇宅、喜爱、展示、研究等,因此,不同类型的奇石,它们可以分别满足不同赏石者的不同层次的主客观需要。这些不同赏石者的不同层次的主客观需要形成了奇石不同层次的价值结构:即石商、石农追逐利润的需求形成了奇石经济类层次的价值结构、收藏者的收藏需求形成了奇石收藏类层次的价值结构、赏石者的鉴赏需求形成了奇石审美类层次的价值结构、石文化研究者的研究需要形成了奇石文化研究类层次的价值结构。奇石价值的这些不同层次结构分别在赏石者的体内形成四个基本层次的潜能:休闲式劳动潜能、主体性审美潜能、社会化审美潜能、理性化研究潜能。赏石者的这些不同潜能最终产生四个基本层次的本质力量:快速鉴赏能力、个体化审美眼力、社会化审美能力、理性化研究能力。
由此可见,奇石价值不仅仅反映在它自身天然形式的经济价值上,它还反映在这些天然形式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文化价值上。当然,奇石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价值,其形式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更重要的是,奇石价值表现在赏石者对它天然形式的评价上,这些评价就蕴含着丰富的赏石文化知识,即这些鉴赏、评价能够给不同的赏石者提供不同的精神性价值!同时,奇石价值还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划分它们的方法主要是依照赏石者的不同需要来进行的,而赏石者需要的文化层次越高,奇石价值的持久性、广泛性就越高,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深刻性就越强!至于一些人一提起奇石价值,就想到它能买卖多少钱,这种言论是无知的、这种行为是急功近利的!
(三)赏石文化对奇石经济价值的支撑作用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百度百科认为,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结束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因此,笔者认为,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赏石文化,它对奇石经济价值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就一块奇石来说,它在一般的石商、石农手中,就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商品;凡是商品,就会有交易的发生,这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同样是这块奇石,如果它被赏石文化涵养深厚的收藏家所收藏,那么,该块奇石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就会被充分挖掘,该块奇石被赋予的赏石文化因子就会越厚重,由此所带来的附加值也就会越高,它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无疑也就会越大。
二,就一些新玩法来说,一些突出赏石文化的新玩法能够提升单块奇石的经济价值。比如,在近一段时间里,上海地区的一些奇石收藏家,他们搞的一些奇石小品组合就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如果就组合成这些奇石小品的单块奇石来说,其购买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就因为奇石小品组合的赏石文化含量高,这些奇思妙想的经济价值就获得了别人的认同。
三,就赏石者来说,赏石文化素养高的人,他们选择奇石的眼力就特别高,所选奇石的经济价值就高。赏石者选择奇石的眼力,主要是指赏石个体在赏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见识与独特眼光,即在众多石头中鉴别奇石的能力。一个人的眼力毒,指的就是他能够看见别人所不能够看见的,发现别人所不能够发现的,想到别人所不能够想到的。在具体的赏石活动中,赏石个体的眼力有高低之分,这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提升赏石个体的眼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奏效的,这也是客观事实。笔者始终认为,民间的赏石高手有很多。比如,在农家的院落里,他就能够在众多的石头中发现那块奇石,而很多人对此可能还会莫名其妙,但经过指点,却又都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比如,在石展上,有的人围着摊位一路走下来可能一无所获,但有的人却满载而归,或者至少有所收获。因此,石友们、石商们、石农们请想一想,如果没有赏石文化,如何来提高鉴别奇石的眼力?如果鉴别奇石的眼力不高,那么,如何去捡漏呢?怎么去降低购买奇石的成本呢?
就奇石产区来说,赏石文化能够加快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的奇石交流,促进奇石经济价值的快捷实现。我们常常会发现,在某一奇石产区,交流、买卖的主要是这一产区的奇石。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玩石的人是在不同区域的赏石文化影响下所致。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又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便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拿我国来说,在历史演变中就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大区域文化,即“徽学”、“藏学”与“敦煌学”。在赏石领域,笔者认为,比较有影响的区域文化主要有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台湾文化与海派文化等。这些不同区域的赏石者,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的赏石视野难免狭隘。比如,在岭南文化影响下,广东、广西等岭南地区的赏石者,他们可能会更喜欢本区域出产的大化石、彩陶石、蜡石等奇石,他们可能不会喜欢灰不溜秋的灵璧石;比如,在台湾文化影响下,当地赏石者对南田石表面的图案可能会更着迷;比如,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之下,这里的赏石者可能更喜欢购买本区域出产的具有瘦、漏、透、皱等形体特征的灵璧石。如果让灵璧石产区的赏石者花一大笔钱去购买近年来交易红火的大化石,他们就会有抵触情绪。至此,问题出来了:奇石买卖的地域性问题。即甲区域的人不买卖或者很少买卖其他区域的奇石。没有买卖行为,奇石的经济价值如何实现?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普及赏石文化。比如,灵璧石产区的奇石类报刊,要经常介绍以广西、广东等岭南区域为代表的“色”派奇石,让本区域的赏石者知道大化石美在何处?蜡石奇在哪里?同时,还要介绍以台湾南田石为代表的“图”派奇石,既介绍如何破解(比如长江石、黄河石等)这些奇石表面图案的方法,又介绍怎样去鉴赏它们的赏石文化。同样,广西、广东等岭南地区的赏石类报刊,台湾地区等其他区域的赏石类报刊,都要做赏石文化的互通有无工作。如此,美轮美奂的广西大化石、交易红火的戈壁石、千奇百怪的灵璧石、谜一样的台湾南田石,就会出现在全国、全世界各地,奇石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得到支撑,还可以得到快速实现。
由此可见,大多数人最感兴趣的是:自己手里的奇石到底能卖多少钱?它有没有升值的可能?这种升值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都与赏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赏石者作为文化的单元,不仅受赏石文化的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审美原理、标准、方法等相互感通,相互认同,因而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社会整体。因此,在这个特定的社会整体中,奇石经济价值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能够实现最大值,这是毫无疑义的。至于赏石文化中的阐释、宣传、策划、布展,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发展奇石经济、支撑奇石经济价值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四)赏石文化对奇石收藏价值的支撑作用
一块奇石,它值不值得收藏?其收藏价值到底高不高?这些都取决于它有没有审美价值。而奇石审美价值的发现,则取决于赏石者眼力的高低;而赏石者眼力的高低,又取决于赏石者赏石文化水平的高低。首先,奇石审美价值体现在它的形式上。但是,如何判断是它的外部形式(即奇石的外部形状、形态、形象)居于审美的中心地位,还是它的内部形式(即奇石的点、纹、筋、色、声、质、味等内部形式因素)居于审美的中心地位?这个审美判断就是建立在赏石文化基础之上的;其次,奇石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它的配座上:是配雕花的还是线条的?是选择清式的还是明式的?哪一种款式更适合展现奇石形式?至于体现奇石审美价值的奇石题名、奇石阐释,等等,赏石文化的作用就更大了。
当然,奇石审美价值,这是不能够测量或计算的,它只能通过赏石个体的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而赏石个体的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是离不开赏石文化的。因此,赏石文化能够帮助不同的赏石个体来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
更重要的是,奇石收藏价值体现在它的文化价值上。当前,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私人空间的模糊,而且更加剧了精神家园的丧失,在这样的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自然会向往一片纯净的私人空间,自然会追寻那个安适的精神家园。近代诗哲们追问的问题是“我们是谁”?而现在人们可能会对“我们属于谁”这样的问题更加敏感。因此,就个人来说,赏石者在赏石文化熏陶下的赏石过程,就是寻找“我们是谁”的过程,就是解答“我们属于谁”的过程,就是古人所提倡的“慎独”过程。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的“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大家知道,我国历史上比较有成就的人都特别重视“慎独”: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由此可见,赏石个体在赏石文化熏陶下的赏石过程最有利于修身。再次,赏石个体在赏石文化影响下的赏石过程最有利于养性。很多赏石者都有长时间的赏石经历,大家都能够体会到:几年下来,甚至是十几年下来,当面对心仪的奇石时,赏石者总是会深情地凝视着它、抚摸着它、敲弹着它,个中的喜悦不是亲临其境的人所无法体验到的,因此,在这样赏石文化的氛围里,赏石行为与打麻将、赌博、桑拿等相比,它无疑是雅的行为。最后,笔者在这里不想无端地夸大赏石文化的作用,但是,它至少和其它收藏文化一样,比如集邮文化、玉文化、红木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特别有利于使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情绪安静下来,修身养性。这时候,赏石者的思绪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哪些工作之劳、子女之累、物欲之诱,等等,都会抛掉九霄云外。否则,哪些没有奇石可供观赏、身心交瘁的人,还能够装出好汉淑女吗?
当然,奇石的文化价值,即它真的价值、善的价值、美的价值等,这些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但却又时时、处处在起作用。这些涉及赏石个体在赏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它们指导着赏石个体的思想,支配着赏石个体的行动,当然也就决定了奇石价值。
总之,尽管有金钱的影响、浮躁心理的作祟、认同的危机,等等,赏石文化对奇石价值的支撑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体现在奇石价值的不同类型上以及奇石价值的不同层次结构上,而且还体现在它能够赋予奇石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上。同时,赏石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论等先进文化因子所具有的导向作用能够赋予奇石经济活动以价值意义。至于奇石价值的实现方式、石展的谋划、奇石经济对策的制定等,无不受到赏石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赏石文化水平的制约。
1、《青年参考》2012年6月6日,03版
2、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