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蟠龙山上有座读书房

来源: 柳州市江滨公园管理处/文/图/叶枝校  |   发布日期: 2025-02-14 17:41   
  • 字体大小:[
  • ]

柳州城东,蟠龙山三峰连绵,宛如青龙伏守柳江滨,故得名。优雅而秀绰、曲美且雄健的蟠龙山,我对它熟悉不过了,每每遥遥地看到,就会沉醉,尤其它那一蜿起伏的翠绿,最诱我萌生“返景入深林”的想法,总想投奔它的怀抱。

循着那斑驳洁净的石阶“噔”援而上,只见山道两旁是“耸石云虚”,时而凸兀,时而斜出,时而转折,时而幽空的山崖,与鲜明的书法摩崖“耸石云虚”四字让人体会贴切,正与徐霞客当年来游时的描写没有两样——“耸石云虚,可以潜粞”。所不同的是,当年来的是大名鼎鼎的旅行家,和他走的是一条需要自己披荆斩棘方可登顶之路,而我是一位普通的故客,已然走上了石阶铺就的“坦途”。

初春的山林,野风还嗖嗖的夹着冬味,吹得木叶沙沙作响,一些叶子簌簌而落,就像飘然而至的诗,让我陶醉。不一会,我来到了一座山房下,推开虚掩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沉淀的墨香,满壁有题刻、壁画,写着山房的故事。门匾题刻“王氏书斋”,门联写着“地以人传书馆江山饶胜概;贤因学著鸡窗灯火奋终身”。这就是柳州有名的王氏山房遗址了,主人是明代柳州文士、天启二年进士王启元。

书房依岩而筑,檐角斜挑,借岩石的挂力牵引着山房的险固,将山房悬于绝壁,我行过是心惊颤颤的。葳蕤覆盖着山房的上部的山岩,偶见得几块旧砖瓦砾、一碣崩角的古碑,已经滋生苔痕了,缠上了岁月的沧桑。古碑漫患中仍能辨出些许字迹,恍见前人手书时墨香盈袖的风华。推开雕花镂格的木窗,可见藤蔓垂帘,依映着远处江面舟楫的剪影,能感受到“江流有声,断岸无痕”的诗意。四百多年来,王氏书房就这样静静俯瞰着江流的脉动,感受着柳江两岸的春华和变幻。

王启元曾在蟠龙山上结庐耕读,十三次赴京赶考,63岁方中进士,获授翰林院检讨,后因年龄较大,为官不久便退休还乡,还乡后,仍眷恋着他的蟠龙山,继续回到山上奋读终身。看着如今古朴的山房,面对可以思壁的图石,我仿佛看到了王氏不知塞过多少次多少张泛黄的书签在这些凹坑的岩缝中,石壁岩都流溢着墨香,我想,要是有某一天有那个人能捡到他的一段残纸,那该是多么珍贵。

我坐在书房的石几静着出神,感受山中浓郁的精神气的涵养,看着碑刻王氏兄弟的书画,首先想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当下就受益匪浅。王氏一门以书香传家,因书香致远,不仅涵养了他这名门,也涵养了来此瞻仰的许多游客。王启元的祖父王尚学、父亲王化都是嘉靖年间进士,弟弟王启睿和儿子王康国,也是县官,都是读书人出生,都有读书的情怀,都有讲不完的读书人的故事。王启睿尤淡泊于仕途,授官时却“辞而不赴”,偏要隐居于此,继其兄启元之志,潜心读书和著作,最终修成《蟠龙岗志》,一书芳百世。

一阵江风吹来,青涩裹着零腥,我醒了醒,嗅到许多的味道。王氏山房,在时间的摧枯拉朽中,人们才能在那些流传的文献里找到历史的记忆,拾起丁点的记忆就是一缕文脉长长的曙光,从一段段的往事中,感受到岁月的静好和今天的幸福,成为世界赠予我们的美好憧憬。


园林历史
柳州市蟠龙山上有座读书房
发布日期:2025-02-14 17:41    来源:柳州市江滨公园管理处/文/图/叶枝校

柳州城东,蟠龙山三峰连绵,宛如青龙伏守柳江滨,故得名。优雅而秀绰、曲美且雄健的蟠龙山,我对它熟悉不过了,每每遥遥地看到,就会沉醉,尤其它那一蜿起伏的翠绿,最诱我萌生“返景入深林”的想法,总想投奔它的怀抱。

循着那斑驳洁净的石阶“噔”援而上,只见山道两旁是“耸石云虚”,时而凸兀,时而斜出,时而转折,时而幽空的山崖,与鲜明的书法摩崖“耸石云虚”四字让人体会贴切,正与徐霞客当年来游时的描写没有两样——“耸石云虚,可以潜粞”。所不同的是,当年来的是大名鼎鼎的旅行家,和他走的是一条需要自己披荆斩棘方可登顶之路,而我是一位普通的故客,已然走上了石阶铺就的“坦途”。

初春的山林,野风还嗖嗖的夹着冬味,吹得木叶沙沙作响,一些叶子簌簌而落,就像飘然而至的诗,让我陶醉。不一会,我来到了一座山房下,推开虚掩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沉淀的墨香,满壁有题刻、壁画,写着山房的故事。门匾题刻“王氏书斋”,门联写着“地以人传书馆江山饶胜概;贤因学著鸡窗灯火奋终身”。这就是柳州有名的王氏山房遗址了,主人是明代柳州文士、天启二年进士王启元。

书房依岩而筑,檐角斜挑,借岩石的挂力牵引着山房的险固,将山房悬于绝壁,我行过是心惊颤颤的。葳蕤覆盖着山房的上部的山岩,偶见得几块旧砖瓦砾、一碣崩角的古碑,已经滋生苔痕了,缠上了岁月的沧桑。古碑漫患中仍能辨出些许字迹,恍见前人手书时墨香盈袖的风华。推开雕花镂格的木窗,可见藤蔓垂帘,依映着远处江面舟楫的剪影,能感受到“江流有声,断岸无痕”的诗意。四百多年来,王氏书房就这样静静俯瞰着江流的脉动,感受着柳江两岸的春华和变幻。

王启元曾在蟠龙山上结庐耕读,十三次赴京赶考,63岁方中进士,获授翰林院检讨,后因年龄较大,为官不久便退休还乡,还乡后,仍眷恋着他的蟠龙山,继续回到山上奋读终身。看着如今古朴的山房,面对可以思壁的图石,我仿佛看到了王氏不知塞过多少次多少张泛黄的书签在这些凹坑的岩缝中,石壁岩都流溢着墨香,我想,要是有某一天有那个人能捡到他的一段残纸,那该是多么珍贵。

我坐在书房的石几静着出神,感受山中浓郁的精神气的涵养,看着碑刻王氏兄弟的书画,首先想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当下就受益匪浅。王氏一门以书香传家,因书香致远,不仅涵养了他这名门,也涵养了来此瞻仰的许多游客。王启元的祖父王尚学、父亲王化都是嘉靖年间进士,弟弟王启睿和儿子王康国,也是县官,都是读书人出生,都有读书的情怀,都有讲不完的读书人的故事。王启睿尤淡泊于仕途,授官时却“辞而不赴”,偏要隐居于此,继其兄启元之志,潜心读书和著作,最终修成《蟠龙岗志》,一书芳百世。

一阵江风吹来,青涩裹着零腥,我醒了醒,嗅到许多的味道。王氏山房,在时间的摧枯拉朽中,人们才能在那些流传的文献里找到历史的记忆,拾起丁点的记忆就是一缕文脉长长的曙光,从一段段的往事中,感受到岁月的静好和今天的幸福,成为世界赠予我们的美好憧憬。


版权所有:(C)2012,柳州市人民政府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网站标识码:4502000019

桂ICP备12004925号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8号

主办: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Email:webmaster#liuzhou.gov.cn(使用时请用@替换#)